3月25日,中國環(huán)境報刊發(fā)《湖北讓江豚有個舒適的家》,集中介紹了湖北省江豚保護工作,基金會認為這些工作為江豚保護增添了信心。
文章介紹了石首長江天鵝洲故道江豚遷地自然保護區(qū)和監(jiān)利何王廟(湖南集成)故道江豚遷地自然保護區(qū)取得的喜人成績,前者已擁有非常穩(wěn)定的長江江豚遷地保護群體,目前有80頭左右,并先后向省內和外省的其他遷地自然保護區(qū)輸出了6頭。后者從2015年開始引入長江江豚,目前已增長到20頭左右。湖北長江新螺段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投資3000萬元建立了老灣江豚野化訓練基地,以幫助江豚回歸自然長江。
文章還突出展示了白鱀豚館和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為江豚保護所作的努力。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館已成功繁育了兩頭長江江豚。其中,世界上第一頭在全人工環(huán)境中成功繁育的長江江豚“淘淘”,在2018年成功參與繁殖了第二代長江江豚,當上了“爸爸”。此外,研究所和天鵝洲保護區(qū)合作,在天鵝洲保護區(qū)水域人工網(wǎng)箱中也成功繁殖了1頭長江江豚。這些研究和繁育工作,為開展長江江豚自然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秘書長王克雄表示,多樣化的保護模式、人工環(huán)境中江豚繁育技術突破和進步、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等民間保護組織的興起等,都有利于保護江豚種群,促進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長江大保護、十年禁捕等一系列政策、法律和措施的實施,對長江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江豚保護很有利,為我們更好地保護江豚增添了信心。
2019年6月11日,代號為F9C的雌性小江豚在白鱀豚館出生,她的“爸爸”是2005年出生在白鱀豚館的“淘淘”。圖為F9C跟隨“媽媽”福九在游弋(白鱀豚館王超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