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與時俱進、創新驅動的中鐵科工集團,致力于在建筑業全產業鏈和相關多元化產業,發揮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奉獻精品工程、精良產品和精益服務,成為一家引領全球基礎設施發展的綜合型企業集團。中鐵科工的架橋機從零起步,成長為鐵路、公路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的單項冠軍產品。
近日,武漢市高新技術產業協會執行會長吳劍文、副秘書長劉曉苗、張瑩一行前往中國中鐵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走訪調研,并為其授予了副會長單位牌匾,受到中國中鐵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方敏,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丁建強,副總工程師、研究總院院長謝繼偉的熱情接待。
中鐵科工集團總經理李方敏為協會一行詳細介紹了科工集團產業發展、工程裝備研制及項目開發情況,以及企業技術創新進展、轉型升級等情況。李方敏介紹到,中鐵科工集團的前身為鐵道部武漢工程機械研究所,隸屬于世界500強企業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是中鐵高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成員企業。產品結構集科研設計、工業制造與安裝、工程服務、科技檢測與監控四位一體的競爭優勢;已形成包括工程裝備、軌道交通、工程服務三大業務板塊。主營業務包括鐵路、公路、橋梁隧道、城軌交通、港口碼頭、鐵路站場、市政建筑、海洋工程、資源開采等工程施工與作業裝備的研發制造,工程服務,科技檢測與監控等。
在20世紀90年代初,中鐵科工集團擔負使命,研發出國內首臺空中一次移梁到位的架橋機—JQ130型架橋機。90年代末,中鐵科工再次承擔研發重任,經過長達4年的研發過程,最終攻克國際技術壁壘,研制出JQ600架橋機,開啟了自主研制大噸位高鐵架橋機的新征程。隨著我國高鐵技術的發展,32米長的箱梁成為高鐵主流,中鐵科工自主研制JQ900為代表的系列架橋機,成為我國架橋機的主流。截至目前,中鐵科工引領架橋機技術,主編或參編了27項國家或鐵道行業標準,并于2020年奪得國家制造業“架橋機”單項冠軍。
2021年,中鐵科工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三個轉變”重要指示,借助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臺,在新產品開發、技術進步、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效,堅持創新驅動,在重大裝備研發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先后研制出世界首套40米跨1000噸運架裝備、世界最大噸位運架裝備“越海號”、世界首臺樁梁一體架橋機“共工號”、國內首臺建筑構件裝配機器人“赤沙號”、國內首臺鐵路鎖軌機器人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裝備,生產出國內首列磁浮空軌“興國號”,在武漢建立的空軌試驗線平穩運行超過10000公里。同時,中鐵科工積極向海洋工程裝備領域拓展,為國家建設清潔能源儲備了大量關鍵技術。
中鐵科工持續推進科技強企,不斷深化改革,加大科研投入,打造特色的科技創新研發體系,牽頭或參與申報獲批國家級研發平臺4個、省部級研發平臺9個,形成了以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為核心、省部級研發平臺為輔助,以集團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與子分公司研發部門協同科研為基礎,涵蓋橋梁、隧道、海工、新型軌道交通、工業機器人等方向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同時,中鐵科工獲批外部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68項,擁有現行有效專利267項,其中發明專利91項,主編或參編了27項國家或鐵道行業標準,其中國標5項;科技成果鑒定65項,具有國際先進以上技術水平的成果達45項,獲得各級科技成果獎勵126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28項。目前,企業正在加大數字化轉型步伐,基于一朵“云”,建設了3個平臺,對設備、生產流程、工程施工進行管理。
中鐵科工集團總經理李方敏說到,很高興能加入協會大家庭,期待未來能與協會多多互動,合作共贏,未來,中鐵科工集團也將繼續追求至精至善,奉獻一流產品,塑造一流品牌,肩負起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持續改善交通環境、生活環境和物理環境,增進民眾福祉。
武漢市高新技術產業協會執行會長吳劍文從研發能力、行業地位、產品產業、抗疫復工等方面充分肯定了中鐵科工是一家有底蘊、有潛力、有擔當的企業,對于中鐵科工的科研創新、新基建產業發展所取得的成績表示贊揚。同時,他說到,企業要聚焦主業,持續提高研發立項科學化、系統化水平,協會也將幫助企業在創新人才、創新平臺等方面不斷發力,助力企業打造為國內一流的科技工程裝備綜合服務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