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科技部火炬中心《關于深入推進創新型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科火字〔2020〕85號)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現就深入推進湖北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提出以下措施。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講話和科學家座談會講話以及關于科技創新等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圍繞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高新區為區域重點,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產業重點,通過政府引導,科學規劃,市場配置資源和產業鏈協同創新,緊扣產業鏈、供應鏈、要素鏈中的薄弱環節,補鏈、強鏈、延鏈,促進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融合,全域推進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全鏈統籌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著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全面提升創新型產業集群能級,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打造區域現代化經濟體系,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力爭在全省創建10個左右全國有影響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培育20個左右全省有引領作用的創新型產業集群,逐步在全省形成一批攻克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產學研協同創新、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在國際國內價值鏈分工中承擔樞紐作用的創新型產業集群,促進我省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提高,加速推動我省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二、全面提升產業集群創新能級
1.加強產業前沿技術研究。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鄂央企的科研中堅作用,立足集群產業發展急需突破的重大基礎科學與前沿技術需求和關鍵科學問題,集中優勢科研力量,重點解決共性基礎問題,提升集群發展科技源頭供給和技術儲備,搶占產業集群未來發展技術制高點。
2.突破產業重大關鍵技術。圍繞“光芯屏端網”、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瞄準產業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需求,組織實施一批產業鏈創新重大科技專項及成果轉化項目,突破一批“卡脖子”重大科技成果及重大戰略產品,轉化一批產業鏈核心環節的支撐技術成果、占據價值鏈高端地位的成果,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集群創新鏈整體效能。
3.促進企業創新能力躍升。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圍繞產業集群進行鏈條式設計,每年組織百項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有針對性地促進重點企業圍繞關鍵技術及產品創新需求,突破一批關鍵材料與核心部件,以關鍵技術難題的突破帶動產業集群創新能級的提升。支持集群企業制訂科技創新戰略,建立完善內部研發平臺,引進培育骨干創新團隊,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創建省級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企校聯合創新中心,力爭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超過50%。全面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對建立完善研發機構的規上企業,擇優給予激勵支持。
三、全鏈整合產業集群創新資源
4.推動創新平臺支撐集群發展。引導集群企業、研發和服務機構集聚,構建創新主體間形成協同創新機制和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機制,建立面向市場的創新服務組織和產業服務機構,形成知識生產、分享、保護與運用的有效機制。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產業鏈關鍵環節企業建設產業集群技術創新中心和產業研究院,支持產業鏈頭部企業牽頭組建產業創新聯合體。圍繞地方主導產業集群,強化高校院所與地方合作,整合行業優質資源,組建專業性的產業技術研究院,鼓勵轉制科研院所、技術開發類等科研機構轉制形成專業型研發公司。支持以集群企業為主體,建設產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集聚優質服務資源,提供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標準制定、產品檢測、人才服務和品牌推廣等專業服務。加強大型科學儀器、科技文獻開放共享,推動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結合各地實際為集群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5.強化頭部企業帶動集群發展。支持中國信科、長江存儲、小米科技、東風汽車、華星光電、華中數控、高德紅外、人福藥業、格林美、萊克現代農業等頭部企業牽頭,促進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集群化發展,推動產業集群建鏈、強鏈、延鏈、補鏈,提升創新型產業集群產業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發布“湖北創新型集群領軍企業榜”,打造集群品牌。建立集群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庫,動態管理、跟蹤服務,形成“培育一批、認定一批、升規一批、上市一批”的梯級培育機制,推動高企小升規、規升強,培育產業集群“小巨人”企業和上市科技企業。面向集群建設專業化創業孵化平臺,按績效評價結果給予支持。力爭通過5年努力,產業集群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實現翻番。
6.加快發展技術要素市場服務集群。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協同創新、聯合攻關新機制,探索建立“校區+園區+社區”聯動新模式。開展“聯百校轉千果”服務集群活動,組織開展集群-高校線上線下“雙向走進”對接活動,推動集群精準承接和轉化千項高校先進適用科技成果。圍繞集群產業領域,培養專業化技術經紀人隊伍,提升成果轉化促進服務水平。依托集群頭部企業建設一批科技成果中試研究基地,實現科技成果的二次開發。
7.推進資本要素向集群市場化配置。組織實施“科技金融服務滴灌行動”,引導金融資源支持集群發展。建立集群科技型企業信貸審批授權專屬流程,將企業創新能力作為核心指標,暢通科技型企業融資渠道。加強金融機構與產業鏈核心企業合作,推動產業鏈金融創新,提高小微企業融資便利度。綜合運用信用融資、股權融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股權質押融資等工具,推進“政投貸擔保”創新,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增值增信和融資服務。發揮省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進一步加大對種子期和初創期科技企業投資力度。分級建立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上市企業后備庫,開展投融資服務、培訓輔導等服務,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做優。
8.引導科技人員向集群集聚。實施楚才興鄂科創行動計劃,支持高校、院所、用人單位發揮多元主體功能,深入服務集群,壯大集群科技人才隊伍規模,優化集群科技人才隊伍結構。建立集群企業人才需求信息庫,針對性地組織高校院所科技人才與企業對接,每年選派2000名企業科技特派員、“科技專員”、“科技副總”,入駐企業解決技術問題,提升企業創新能力。落實鼓勵科技人員服務企業政策,對貢獻突出的科技人員,在平臺建設、項目申報上予以支持。
四、全域推進產業集群統籌發展
9.打造處于領先地位的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群。依托武漢科技創新資源高度聚集的優勢,推進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網絡和生物醫藥4大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重點支持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園區建設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3個世界級產業集群,打造具有核心技術優勢、完整創新鏈條、強大輻射效應、國內領先水平的光電子、人工智能、氫能、高端裝備、大健康等高端產業集群,引領帶動全省創新型產業集群布局。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10.加快城市群產業集群協同發展。圍繞武漢城市圈、襄十隨神城市群、宜荊荊恩城市群產業統籌布局,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引導建設跨市域的創新型集群,爭創國家級產業集群。加快推進“光谷科創大走廊”建設,在武漢城市圈重點建設“武鄂黃黃咸”高端服務業、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揮襄陽區域科技創新中心作用,在襄十隨神城市群重點建設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發揮宜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作用,在宜荊荊恩城市群重點建設新材料、智能制造產業集群。
11.推動市縣特色產業集群穩步建設。依托高新區、農業科技園區,支持市縣建設特色明顯、錯位發展的創新型產業集群。深入推進“百城百園”計劃,加快形成“一區一產業集群”格局,打造省級代表性產業集群。力爭每個國家高新區重點打造1個千億創新型產業集群,每個省級高新區打造若干百億創新型產業集群。引導科技園區提高建設用地投入產出效率,促進集群用地集約化。鼓勵科技園區圍繞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加快信息基礎設施、科研公共服務等配套設施建設。
五、加強產業集群發展組織管理
12.健全組織體系。建立以培育和發展為核心的產業集群推進工作體系,省科技廳、市州科技管理部門、高新區管委會協同推進。省科技廳作為組織推進機構,負責全省創新型產業集群的政策制定和組織管理。市州科技主管部門、高新區管委會作為實施主體機構,具體負責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方案制定和推進實施。探索實行集群“群主制”,牽頭研究推動集群發展工作。
13.強化政策落地。梳理現有政策法規,形成集群創新政策法規工具包,采取線上線下結合,面向集群企業進行宣傳解讀,確保政策在集群企業應享盡享,推動“科研小眾”到“創新大眾”轉變。鼓勵市縣科技部門、科技園區,面向集群開展政策操作指導服務,改革優化科技政策工具,探索“一群一策”,提高創新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14.推進開放創新。支持集群企業開展國內外創新合作,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強自貿區與高新區聯動發展,構建“湖北自貿試驗區+全省開放大平臺”整體發展的開放新格局。加快中非創新合作中心建設,集成全國科技創新要素和技術資源,構建覆蓋我國和非洲多國的技術轉移與創新創業協作網絡。
15.加強監督評價。強化產業集群創新發展的督導評價,科學設立產業集群動態監測和考核評價體系,按照以評促建、滾動支持、動態調整的原則,做好產業集群建設的跟蹤分析,將發展績效納入全省高新區考評及市縣科技創新綜合考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