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 提升關鍵軟件技術創新和產業供給能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為我國發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軟件產業是信息產業的核心,提升關鍵軟件技術創新和產業供給能力,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新舊動能轉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建設現代化的經濟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一、 加快我國軟件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軟件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重要組成,是引領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關鍵力量,也是建設制造強國、網絡強國的主要支撐。在深化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的進程中,軟件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從新舊動能上看,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的新動能主要源于軟件。軟件技術的演進為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軟件強大的輻射帶動作用為新興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比如,2017年全球移動互聯網營收12萬億,其中9.8萬億元自于移動應用(APP)及其帶來的流量收入。
從技術創新上看,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依賴于軟件天然的深度融合性與滲透性。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的實現基于軟件定義的平臺?!败浖x”推動信息技術應用跨界融合,滲透融入各領域,不斷催生新平臺、新模式和新思維,帶動技術、產品、業態等融合創新,實現融合發展。
從發展路徑上看,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以工業技術軟件化為重要方式。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戰場,工業技術是制造業發展的基石。工業技術軟件化通過軟件實現工業知識的顯性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模塊化,并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形成數字化生產力,進一步增強對制造業提質增效的作用。
二、 我國軟件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當前,信息技術產業正步入加速創新、快速迭代的新時期,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產業競爭由單一技術、單一產品、單一模式加快向多技術、集成化、融合化、平臺系統、生態系統的競爭轉變。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深刻改變著軟件技術體系架構,軟件的形態發生深刻變化,“軟件即服務”推動軟件產業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轉型,從“一次性買斷產品”向“按需持續買服務”轉變,網絡化、平臺化、服務化、智能化、生態化成為軟件產業主要演進方向。
近年來,我國軟件產業規模和效益同步提升,企業實力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部分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對網絡強國與制造強國建設的支撐能力明顯增強。一是產業規模邁上新臺階。2017年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完成業務收入5.5萬億元,超過2012年兩倍以上,規模以上企業數量 3.5 萬家,從業人員平均人數近 600 萬人,平均工資水平已超過金融行業躍居各行業之首。二是產業集聚發展態勢凸顯。2017 年,八個軟件名城完成軟件業務收入2.9萬億元,同比增長27%,占全國軟件業務收入的60%,全國各類軟件園區數量達到160個,匯集超過 75%以上的軟件企業。三是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行業重點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接近 11%,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縮小。軟件著作權登記量突破70 萬件,比上年增長85%,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四是驅動融合發展成效明顯。軟件在工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維護、經營管理等關鍵環節的應用不斷深化,航天、航空、機械、汽車、軌道交通裝備等行業數字化設計工具普及率超過 85%。
同時,我國軟件產業大而不強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制約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和新矛盾依然突出,制約了我國軟件產業可持續發展,影響了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基礎能力不足。核心關鍵領域技術尚未取得突破,關鍵軟件對外依存度大,作為產業的根基和命門的操作系統和數據庫等技術長期受制于人,國內80%的工業設計軟件、50%的制造軟件和95%的工業軟件市場均由國外企業主導。二是自主生態薄弱。產業國際影響力與整體規模不相匹配,我國僅一家軟件企業入圍“全球軟件百強企業”,自主軟件產業生態尚未建立。三是產業價值失衡。全球信息產業中軟、硬件占比約為55:45,而國內比重為27:73,軟件實際價值與市場價格不匹配。軟件作為硬件附屬品觀念沒有根本扭轉,導致“重硬輕軟”傾向依然存在。四是發展環境有待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需進一步加強,人才結構性短缺,公共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仍存在。
三、 把握我國軟件產業發展的新機遇
隨著互聯網和通信技術的發展,人機物融合環境下基礎設施資源發生了很大變化,軟件定義正在逐漸走出信息世界的范疇,內涵和外延上均產生了新的發展,我國軟件產業發展迎來“換道超車”的重要機遇。
一是制造強國、網絡強國等國家戰略實施帶來機遇。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戰略實施,對軟件產業發展提出了新使命和新任務。緊緊把握新一輪工業革命發展趨勢,推進工業互聯網建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軟件技術快速迭代更新,形成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推動軟件產業的爆發式增長,給軟件產業發展帶來重大契機。
二是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帶來機遇。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是新生產資料。通過數據的挖掘、分析與流動,讓人、財、物等生產要素加速流動起來,實現數據驅動。數字經濟時代,充分釋放數據基礎要素資源作用,提升數字化生產力,需要發揮軟件“賦能”、“賦值”、“賦智”作用,這些給軟件產業帶來廣闊發展空間。
三是新興技術領域發展帶來機遇。以操作系統和數據庫系統為代表的基礎通用類軟件技術已形成比較穩定的全球化格局,在這些領域實現趕超難度比較大。而“軟件定義”為 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提供了全新架構,軟件架構尚未定型、技術路徑尚未統一,給產業“換道超車”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
四是開源軟件技術發展帶來機遇。開源是全球軟件技術創新的重要模式,為軟件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來源,降低了技術門檻和開發成本,在市場競爭中的價值不斷提升。開源軟件正逐漸成為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領域創新的主力軍,代表著前沿的技術方向,緊緊抓抓開源技術,給我國軟件產業技術突破和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遇。
四、 提升關鍵軟件技術創新和產業供給能力
把握好軟件技術發展機遇,立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我國軟件產業發展現實基礎,提升關鍵軟件技術創新和產業供給能力,實現我國關鍵軟件技術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揚長補短,推進軟件技術創新
一是突破關鍵短板。緊緊抓住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加快補齊關鍵基礎軟件、核心工業軟件等短板,盡快解決軟件技術“卡脖子”問題。二是加強前瞻布局。占領新興技術產業發展制高點,超前布局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興關鍵軟件技術和系統研發,發展前瞻性、顛覆性、非對稱的殺手锏技術。三是做好融合支撐。面向制造業轉型升級需求,為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做好關鍵支撐,組織實施工業APP培育工程,增強工業APP供給能力,夯實工業技術軟件化基礎。四是布局開源技術。參照國際開源聯盟和開源基金的運作模式,開展開源項目示范,增強全球軟件技術發展影響力。
(二)創新驅動,提升產業供給能力
一是推動應用普及。鼓勵支持應用最新軟件技術成果。以應用帶動促進技術成果快速轉化,實現產業化、規?;l展。優化“軟件定義”應用生態系統。二是優化產業格局。支持龍頭企業進一步提升已有優勢技術和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盡快形成規模優勢;培育一批專業化程度高、創新能力突出、發展潛力大的優勢企業。三是培育創新網絡。探索政產學研用聯合創新模式,支持企業聯合高校、科研機構等建設軟件產業產學研用聯盟,形成創新協同合力。四是完善產業環境。完善財政支持、產融合作、政府采購、知識產權保護等政策,創新打擊盜版方式,大幅提高違法盜版成本,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營造適合關鍵軟件技術和產業發展的環境。
(三)因勢利導,強化人才隊伍培育
一是做好產教融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新工科產學研聯盟等社會組織作用,加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軟件企業產學研用對接。二是夯實基礎教育。著力加強軟件國民基礎教育,逐步推廣軟件教育,提升公眾軟件技術素養。三是普及新興技術。鼓勵高等院校開設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軟件專業新課程,滿足軟件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人才需求。四是營造良好環境。鼓勵海外人才,包括外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以人才引進帶動技術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