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武漢高質量發展,需要良好的營商環境作保障。14日召開的全市作風建設大會上,武漢市委市政府提出,采取強力手段,在最短時間內大幅提升營商環境,爭創全國服務環境最優城市,力爭到年底,營商環境排名進入全國城市前十,中部城市第一。
大力改善營商環境,重在轉變觀念,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作為奮斗目標,把群眾的呼聲、企業的訴求作為工作的努力方向;重在理順流程,把服務好企業作為重要的職責任務,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能力,完善服務機制,構建以群眾和企業為中心的服務閉環,更多運用市場化辦法解決企業發展的痛點和難點。
14日的會上,市委市政府部署,今年,要每月對各區和相關市直部門開展營商環境排名,重點考核企業開辦、工程建設項目報建審批、房地產交易登記、獲得信貸、用電、用水、用氣報裝7項營商指標,在全市掀起優化營商環境“大比武”“擂臺賽”,力爭今年上半年市級政務服務事項上網可辦率達到70%;年底200個以上高頻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要以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四辦”改革為重要抓手,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數字化轉型,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不斷降低全社會營商成本。
市委市政府提出,改善營商環境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在于端正態度,積極主動作為,敢于擔當,善于擔當,用最短的時間化解企業在漢創業中遇到的問題,持之以恒轉作風、抓落實、優服務,打造誠信政府。有所不為,在于讓市場真正發揮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堅持需求導向、產業化方向,以企業為主體,更多采用市場化、社會化機制,使各類創新要素更加自主發展,打造全球創新要素集聚高地。
營商環境的改善,在武漢市今年兩次重要全市性會議上被反復提及。此前召開的武漢市委十三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暨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武漢市要求,各區要因地制宜、因產制宜、因企制宜,拿出最好的空間資源,以市場化機制創建科創園區;創新土地、空間、金融、創業服務等政策,確保創新創業者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同時,深化綜合執法體制改革,提升市場規則公平開放透明度,完善公共資源交易監管制度,加強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保護和執法力度,確保民營企業家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通過引入權威第三方機構等舉措,開展營商環境監測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