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正在蝶變。隨著以集成電路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成長型產業快速發展,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穩步推進,一個“芯片—新型顯示屏—智能終端—互聯網”的萬億產業集群逐步形成。今年上半年,武漢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33.8%。
來到武漢,當地人經常會自豪地向客人介紹“光谷”和“數谷”。
“光谷”位于城南,是武漢東湖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俗稱。“數谷”位于城北,因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力發展數據中心、云計算、大數據、超算等產業而得名。
“光谷”和“數谷”,一南一北,猶如兩顆璀璨的明珠,折射出近年來武漢發展新產業、培育新動能的努力與成就,展現著這座“鋼的城”煥發的生機與活力。
發展新產業,建設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
在“數谷”的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以下簡稱國家網安基地)展示中心內,工作人員向建華正在忙碌。“3年前這里還是一片空地,現在已成為一個國家級新基地。”向建華介紹話語中充滿自豪。
2016年9月30日,中央網信辦復函武漢,支持武漢開展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建設,打造國內首個獨具特色的“網絡安全學院+創新產業谷”基地。
國家網安基地積極引進產業項目,目前已注冊企業95家,開工項目15個,總投資約2000億元,基本形成了從數據存儲到數據傳輸、處理和應用的網絡安全產業鏈。京東方等一批液晶屏幕制造巨頭在此聚集,預計今年底或明年初投產。
與“數谷”遙相輝映的“光谷”,也正在快馬加鞭做強產業之“芯”。8公里的左嶺大道沿線,國家存儲器基地、武漢華星光電、武漢天馬微電子等總投資額超過4000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蒸蒸日上。
培育新動能,把科教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勝勢
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火箭總裝中心,工作人員正在進行使用前的最后調試。項目產業發展負責人劉剛介紹,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的首枚火箭有望年內在這里誕生,將形成每年20發運載火箭的生產制造能力。
這樣的國家級新基地,僅用3年就從構想變成現實,與武漢加快把科教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勝勢,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進傳統動能提檔升級密不可分。
作為科教重鎮,武漢通過數十年積累,形成了以航天三江集團、航天科技第四十二所、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科院武漢分院等重點企業、高校、科研院為核心的航天產業科研機構。2017年2月,武漢市政府成立航天產業基地建設管理辦公室,全面支持基地發展建設,開啟航天產業基地建設的“加速度”。
除了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火箭總裝中心,武漢的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基地下半年也將投入使用,大健康產業基地正在加速推進。
武漢市統計局總統計師應小莉介紹,武漢市鋼鐵、石化、煙草和汽車四大傳統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由2018年的45.0%迅速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41.4%。與此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含服務業)投資增長37.6%,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33.8%。“產業新基地逐步成型,打造武漢新舊動能轉換新引擎,攻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發動機’難題找到了新路徑。”
深化大合作,加強與周邊地區協同發展
協同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湖北在推進‘一芯驅動、兩帶支撐、三區協同’區域和產業發展布局中,突出武漢‘主中心’作用,武漢堅持全地域、全要素、全產業鏈謀劃,深化區域統籌與合作,加強武漢與周邊地區的交通互聯互通、產業協同發展。”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馬國強說。
武漢作為區域之心,正在不斷與長江、漢江“兩帶”互通互聯。
7月以來,武漢下游的鄂州市,兩個好消息在市民的朋友圈中刷屏:鄂州開通了武漢027區號的固定電話,鄂州與武漢長途變市話;武漢向外延伸的第一條地鐵線、武漢軌道交通11號線三期在鄂州市葛店開發區開工建設,未來鄂州市民坐地鐵就能直通省會。“不僅省了時間和費用,更拉近了鄂州和武漢之間的心理距離。”鄂州市民劉佳強說。
武漢作為產業發展布局之心,正在不斷加強與周邊地區的產業協同發展。
與武漢同飲長江水的黃石市,今年新投產的浚山光電公司,填補了黃石從事金屬掩膜板研發制造的空白,產品主要配套武漢天馬和華星光電等液晶面板制造商。公司負責人唐軍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浚山光電和華星、天馬等大型面板廠商將展開深層次的合作,在項目完全建成投產后,這里最終將建成OLED金屬掩膜板研發與制造基地。”
在距離武漢170多公里的潛江,長飛光纖預制棒生產研發基地內,值班的工程師定時向武漢公司總部報告新項目的生產情況。這個單體預制棒生產項目投產半年多,讓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同時擁有PVCD、OVD、VAD三種預制棒生產工藝的公司。武漢、潛江兩地協同發展,長飛找到了發展新動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