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科技部發布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指引》指出,將重點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進行布局。再一次強調了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與政府政策支持緊密相連。
為此,記者梳理2017年以來上述重點區域和一線城市發布的人工智能產業政策,找尋各區域城市發展人工智能產業政策異同,從中找出各區域城市發展人工智能的重要方向。
五大省份政策對比 均關注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應用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35號文《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下稱35號文),標志著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在國家政策層面進入新階段。隨后,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浙江、江蘇、福建等全國數十個省份紛紛發布當地關于落實35號文的行動計劃。
根據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連續兩年發布的《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北京、廣東、上海、浙江和江蘇在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的區域競爭力指數綜合排名上均處在第一梯隊。
以第一梯隊區域為范圍,記者對比分析各地基于35號文落地的主要人工智能政策,發現這些省份均列出了發展人工智能的重點任務。
經對比可以看出,推動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的科研創新和產業應用是各地政策的共同之處。其中,北京、廣東與浙江三地的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均將科研創新方面的內容放在了首要位置,而上海和江蘇的政策規劃中則更突出人工智能產業應用。此外,北京、上海、廣東均提到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集聚發展;北京、廣東、江蘇均提到發展人工智能平臺。
相關行業研究認為,人工智能產業政策規劃的重點任務主要涉及人工智能產業鏈建設,以及人才、平臺等方面的建設。其中,產業鏈建設是重中之重。據了解,人工智能產業鏈分為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其中基礎層主要包括AI芯片、GPU、傳感器等硬件和云計算,主要用于提高計算能力和數據質量;技術層則主要包括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通用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是算法和算力的主要驅動力。目前,人工智能產業鏈基礎層和技術層均需要大量科研創新,這也是五地政策均將科研創新列入重點任務的原因。
另外,由于市場需求以及產業應用能夠倒逼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從規劃任務來看,各地對于技術的產業化和應用化重視程度也有所加大。例如,在廣東政策中,就詳細列出了15個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場景,包括智能機器人、終端產品、可穿戴設備、無人駕駛、智能制造等。
北京則將加快人工智能融合應用場景分為兩大方向,在“推進傳統產業智能化升級”下包括了制造、農業、物流、金融等領域;在“構建智能宜居社會”下包括了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需求方面。
四大一線城市政策對比
科研創新 廣州重產學研區域協調發展,深圳重產業帶動科技創新
2019年9月5日科技部發布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指引》,進一步明確了城市作為人工智能區域發展的主要單位,對人工智能主要城市的政策研究更具現實意義。
基于此,記者以北上廣深四座一線城市人工智能發展主要政策為范圍,按照科研創新部分、產業應用部分和支撐舉措部分對四市政策中的重點任務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并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各市的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政策特點。
對比梳理發現,在科研創新部分,除廣州外,北京、上海和深圳均提出加強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研究,以及加強核心技術攻關。除深圳外,北京、上海和廣州均提出搭建人工智能創新平臺。其中,北京和上海的科研創新部分政策方向基本相同,而廣州和深圳則根據各自城市的優勢提出了特色內容。
其中,廣州基于高校與科研院所集中優勢,除提出建設一批創新平臺外,著重提出了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以及以引進技術創新和區域協同為主要內容的開放式創新。
產學研用和成果轉化方面,廣州政策提出,支持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組建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協同創新聯盟,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共建技術創新中心。并提出遴選一批高校、科研機構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機構建設,大力培育專業化技術轉移人才。
開放式創新方面,廣州政策則提出鼓勵IAB創新主體通過多種方式開展國際創新合作;引進國際化孵化、研發創新合作平臺等,并提到推進廣深、穗港澳創新交流合作。
而深圳則充分發揮其在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方面的優勢,在政策中將產業發展與技術創新深度結合。與其他城市科研創新部分主要依靠高校科研院所和實驗室平臺等不同,深圳將“推動智能產品創新”與“培育梯次發展產業集群”的任務融合,提出通過產業集群發展核心關鍵零部件,支持人工智能產品創新。包括人工智能產業鏈基礎層核心的智能芯片和智能傳感器技術,深圳市均規劃依托領先優勢的相關產業集群進行發展。
產業應用 上海重城市融合應用,產業園區成廣深抓手
在產業應用方面,北上廣深四市均提出推動人工智能融合應用和打造發展產業集群。不過從文字權重來看,四市的產業應用重心仍存有差別。其中,上海對于拓展人工智能融合應用場景更為重視,將融合應用政策放在了產業集群發展之前,北京、廣州和深圳則均優先提及產業集群發展。
在上海市政策中,特別強調圍繞智慧城市建設和上海超大型城市有序治理需求,加快人工智能在經濟發展、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務重點領域的深度應用。人工智能發展與城市結合緊密。
而北京、廣州和深圳則均著力打造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其中,北京以中關村園區為發展重心,于2017年10月發布《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人工智能產業培育行動計劃》,從政策內容來看,中關村園區的預期產業規模水平與廣東省相當,均為到2020年,核心產業規模超過500億元,而中關村園區預期對相關產業帶動規模更高,超過5000億元。這也說明北京目前人工智能產業集中度已經較高,主要集中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而廣州和深圳則以多個人工智能產業園區共同發展為顯著特點,其中,廣州將建設一批價值創新園區作為產業集聚工作的主要抓手,提出重點建設十大價值創新園區,其中有3個被列入之后發布的《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重點建設人工智能產業園名單中。深圳更是列明了10個人工智能產業示范區,涉及深圳高新區、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羅湖、鹽田、寶安、龍華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2019)》的6個一級評價指標中,廣東在“政府響應能力”上的排名第一。具體來看,該指標分別評價2018年區域內人工智能相關政策出臺數量和人工智能產業園區數量,廣東在人工智能產業園區數量指標上遙遙領先。《評價指數》中指出,截至2018年底,廣東共有人工智能產業園區33個,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事實上,根據《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目前珠三角城市推進人工智能產業集聚發展,正是以人工智能產業園建設作為重要抓手。盡管北京、上海也分別在人工智能主要政策中提出要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集聚發展,但均未在規劃中明確列出具體發展的產業園及定位。而廣東則不僅在規劃中明確了包括南沙國際人工智能價值創新園、黃埔智能裝備價值創新園等10多個人工智能產業園,且隨后就展開了人工智能產業園的申請和評定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
支撐舉措 廣州扶持政策最具體深圳人才支撐最突出
除了科研創新和產業應用政策,在政策的主要任務部分,四市均提出了一系列支撐性舉措,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扶持、人才政策等方面。
對比四市支撐部分的系列舉措,廣州不僅條數相對較多,而且較為具體,尤其在拿出真金白銀支持人工智能各方面發展上,均給出了明確的扶持資金力度。包括對建設技術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給予最高1億元資金支持;每年安排10億元,支持一批IAB創新重大專項;引導設立百億元級產業基金等。統計可見,廣州政策中明確補貼金額的共有16條。
此外,廣州政策中還有一些創新舉措,例如制定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目錄,支持和獎勵國產創新產品的推廣應用;補貼支持價值創新園區開發運營主體配套建設;推動政府應用人工智能技術以及制定公共機構數據開放計劃等。可以看出,廣州在發展人工智能的支撐性政策舉措方面,拿出了相對較為豐富和詳細的政策選項,同時在政策設計上也體現出一定的創新性。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在2018年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辦法》22條舉措中,也提出了建設百億元規模的人工智能產業基金。據了解,該基金目標總規模100億元,分期設立,首期規模10億元。其投資范圍面向長三角,以G60科創走廊(上海市松江區及嘉興市、杭州市等8市)作為產業腹地,主要投資于人工智能及相關產業鏈項目,包括基礎層的芯片、傳感器、算法和應用層的智能家居、智能駕駛和智能醫療等領域企業。
除了產業引導基金和資金扶持,人才相關的支持政策也是支撐舉措中各市較為關注的重點,其中又以深圳較為突出。在深圳政策中,明確提出要聚集培育高端人才,打造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在具體舉措中,深圳提出要精準引進高端人才,建立急需緊缺人才目錄并動態更新,強化市場發現、市場認可、市場評價為基礎的人才評價體系,構建人工智能人才評價機制,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靶向引進領軍型人才團隊。同時也強調加強與港澳及國外科研機構合作,通過引智工程,重點引進人工智能國際頂尖科學家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等。
觀察 我國將建約20個AI試驗區廣深有望攜手拿到“入場券”
9月5日發布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指引》提出,到2023年,全國布局建設20個左右試驗區。南都記者了解到,2019年以來,北京和上海已申請試驗區建設并獲得科技部批文支持。而從《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指引》可以看出,粵港澳大灣區已被納入布局范圍。廣州和深圳兩座核心城市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攜手拿到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入場券”。
就在同一天,深圳市黨政代表團赴廣州考察學習,并簽署《廣州市深圳市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這也是繼2013年后,時隔6年廣深兩市再次牽手合作簽訂框架協議。
2019年3月,南都科創工作室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科創協同報告》,報告提出,廣州科研院所集中、政策支持力度大、第三產業發達,而深圳企業研發氛圍濃厚,高技術制造業優勢明顯,企業創新力量大活力足。廣深之間優勢互補,存在明顯的科創協同空間。而此次簽署的《廣州市深圳市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也將“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擺在了首位。
通過對比分析廣深關于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主要政策不難發現,兩市政策各有特色和亮點,這與兩座城市各自的比較優勢密不可分。而對于人工智能領域來說,由于該領域目前尤其需要科研與產業力量資源的協同,恰好切合了廣深兩座城市的相對優勢,因此在該領域廣深協同空間愈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