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
《武漢市推進算力基礎設施及應用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5年)》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4年1月25日
武漢市推進算力基礎設施及應用產業高質量
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5年)
算力是集信息計算力、網絡運載力、數據存儲力于一體的新型生產力。近年來,算力基礎設施呈現多元泛在、智能敏捷、安全可靠、綠色低碳等特征,算力新業務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為加快我市算力基礎設施及應用產業高質量發展,更好助推新型工業化,夯實數字經濟底座,特制訂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武漢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市關于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工作部署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遵循“統籌布局、多元供給、賦能產業、完善生態、綠色安全”基本原則,不斷豐富算力基礎設施,持續增強算力賦能成效,努力提高算力應用水平,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市建成布局合理、服務高效、技術先進、綠色安全的算力基礎設施,形成算力、存力、運力及應用產業與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發展格局,打造中部算力高地。
——提升算力,優化網絡。力爭全市算力規模達到每秒5×1018浮點運算次數(5EFLOPS),其中高性能算力超過4.5EFLOPS,即智算算力超過4.1EFLOPS,超算算力達到0.4EFLOPS。建立多元算力協同體系。率先啟動“萬兆城市”建設,構建城市級全光高速低時延算力網絡,市內單向時延小于1毫秒,省內時延小于3毫秒,與國內樞紐節點時延控制在10毫秒以內。
——技術創新,強化賦能。數據中心平均利用率達到60%,攻克不少于5項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不少于10項以上首創性人工智能技術,不少于40項共性技術創新成果。打造1個以上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10個以上行業模型、5個以上公共數據集。培育公共算力平臺服務本地企業不少于1000家,支撐培育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累計不少于2—3家,爭創國家“數字領航”企業5家,打造標桿智能工廠40家。
——綠色低碳,安全可靠。新建大型數據中心電能利用效率(PUE)降低到1.25以下,綠色低碳等級達到4A級以上。推動“老舊小散”數據中心升級改造。構建覆蓋網絡、數據、算力設施的立體安全保障體系。
二、重點任務
(一)優化基礎設施布局
1.加強多元供給。打造“通用+智能+超算”多元算力供給體系。適度超前布局超算中心和智算中心。引導邊緣計算中心“云邊端”一體化布局。建設普惠型城市算力公共服務平臺。打造多層次商用算力體系。積極融入全省一體化算力網絡,加強省內算力協同。(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科技創新局,各區人民政府〈含開發區管委會〉,下同)
2.優化算力布局。按照布局相對集中原則,以東湖高新區、武漢經開區、武漢臨空港開發區為核心區,加快高性能計算中心建設和擴容,推動算力應用創新,建設產業創新示范區。在核心區集中布局城市算力公共服務平臺,并給予能耗指標支持。(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科技創新局、市發改委,東湖高新區、武漢經開區、武漢臨空港開發區管委會)
3.推動算網融合。加快構建城市級高速全光低時延運力網絡。推動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5G)和固網向“雙萬兆”探索演進,開展“增強型5G網絡(5G—A)”及“萬兆無源光端口(50G—PON)”試點部署,實現萬兆下行、千兆上行。提升武漢國家互聯網骨干直聯點效能,爭取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落地武漢。推動武漢—宜昌高速直連鏈路建設。(責任單位:市通信管理局、市經信局)
4.強化算力配套。以服務產業為目標,支持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龍頭、鏈主企業按照“供需匹配”原則,自投自建規模適度、技術領先的超(智)算中心、邊緣計算中心等。以支撐科技創新為目標,加強重點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算力配套,支持科研型超(智)算中心建設運營。(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科技創新局,各區人民政府)
(二)聚力攻關關鍵技術
5.突破集成電路核心技術。組織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重點圍繞圖形處理器(GPU)、存算一體芯片、并行分布式計算、圖計算等開展技術創新攻關,努力突破集成電路核心技術,打造自主可控的算力底座。(責任單位:市科技創新局、市經信局)
6.強化關鍵軟件支撐。組織開展軟件關鍵技術攻關,重點突破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等基礎軟件和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軟件領域核心關鍵技術產品,形成高質量軟件生態集群。(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科技創新局)
7.加強網絡技術研發。開展智能無損網絡、超融合網絡、高性能網絡以及確定性網絡試點應用與布局,降低網絡因素對計算能力的折損。圍繞下一代光通信、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6G)技術、衛星互聯網等,推動沉浸式云擴展現實(云XR)、全息通信、數字孿生等前瞻布局。(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科技創新局,各區人民政府)
(三)優化提升服務質量
8.強化公共服務能力。推動算力加快滿足城市治理、民生服務、科研創新及產業發展等需要。支持算力核心區建設城市公共算力服務平臺,升級擴容高性能計算資源,提供普惠型算力服務。(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科技創新局、各區人民政府)
9.提升統籌調度能力。積極參與省級算力調度體系建設。推動武漢超算中心、曙光智算中心等加入國家超算互聯網體系。城市算力統籌調度平臺接入不少于5家服務商,算力資源調度能力中部領先。(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科技創新局、市發改委,各區人民政府)
(四)推動示范園區建設
10.建設產業創新示范區。東湖高新區以人工智能為主攻方向,發揮算力賦能作用,建設人工智能創新示范區。武漢經開區以智能網聯汽車為主攻方向,推動算網融合應用,建設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武漢臨空港開發區以數據安全、密碼通信為主攻方向,夯實算力安全基礎,建設大數據安全示范區。(責任單位:東湖高新區、武漢經開區、武漢臨空港開發區管委會)
11.建設人工智能特色園區。建設以人工智能為主導的園區20個以上。支持武昌區數創大廈、洪山區融創智谷、江漢區國泰·漢口科創中心、江岸區岱家山科技孵化器等園區建設,打造人工智能融合應用特色園區。(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各區人民政府)
12.加快創新型企業引育。引進國內外算力領域領軍企業、知名企業來漢設立區域總部、功能型總部。孵化一批創新型企業和項目。打造產值過百億級人工智能龍頭企業1—2家、過10億級領軍企業20家以上、獨角獸企業3家以上。(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投資促進局,各區人民政府)
(五)創新推廣應用場景
13.開展“揭榜掛帥”。將算力應用場景創新納入數字經濟“揭榜掛帥”重點任務,對符合條件的優秀項目按規定給予資金支持并向社會推介。鼓勵超(智)算中心創新服務模式和服務產品,打造高水平典型示范應用。(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財政局,各區人民政府)
14.推進供需對接。按照“分類施策”原則實施“算力伙伴”計劃,定期征集、遴選、發布要素伙伴計劃成員,推動算力、數據、模型多方合作,優化供求關系,推動算力賦能。每年組織開展不少于3場供需對接活動。(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科技創新局,市通信管理局,各區人民政府)
(六)推動綠色安全發展
15.推動節能改造。推廣使用整機柜服務器、人工智能服務器、液冷服務器等高效IT設備,加快液冷、自然冷源、電力模塊、鋰電池等綠色節能產品和技術應用。推動“老舊小散”存量數據中心升級改造。新建大型數據中心PUE降低到1.25以下,綠色低碳等級達到4A級以上。鼓勵算力中心普及全閃存及數據高密存儲等先進存儲技術,進一步降低耗能,打造綠色數據中心典型示范。(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各區人民政府)
16.加強安全保障。嚴格落實《武漢市黨委(黨組)網絡安全工作責任制實施細則》,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屬地管理”原則,健全完善網絡安全應急事件預警通報機制,加強算力、網絡和安全系統間的協同防御。發生重大網絡安全事件及時報告。(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市公安局、市數據局、市經信局,各區人民政府)
17.提升設施可靠性。對承載重要信息系統、影響經濟社會穩定運行的算力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使用安全技術措施。增強防火、防雷、抗震等保護能力,強化供電、制冷等基礎設施系統可用性,提高算力基礎設施及業務系統整體可靠性。(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市應急局、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經信局,市消防救援支隊,各區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在數字經濟發展委員會統一領導下,統籌推進我市算力基礎設施及應用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市數字經濟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加強規劃布局、產業政策、應用推廣等重大事項統籌協調,建立市區協同推進機制。嚴格執行國家有關“雙碳”政策要求,強化算力中心立項和審批把關,嚴禁為規避能耗評估拆分項目。
(二)加強政策保障。落實支持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核心技術攻關相關產業政策。支持中小企業獲得普惠算力。將企業自建超(智)算中心、邊緣計算中心納入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項目范疇。將新型算力中心、高性能網絡納入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內容進行評定和補助。鼓勵各區結合產業規劃及發展需求,出臺支持企業自建或者購買算力、開展應用創新等優惠政策。對引進的國內外算力領域領軍企業、知名企業給予“一事一議”政策支持。
(三)提升服務質量。對示范效果突出并獲得省級建設運營補貼資金的超(智)算中心,按照省級補貼金額給予1∶1的配套獎勵,市級財政和超(智)算中心落戶區各承擔50%。聯合省通信管理局開展5G網絡、千兆光網、工業互聯網及其他重大通信信息基礎設施監測、統計和評估,強化運行態勢跟蹤和分析,加強監督考核。
(四)強化應用推廣。推動供給與需求兩端按照市場化原則雙向互動、對接合作。支持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推動數字化轉型,加快打造標桿智能工廠、數字領航企業。加強“算網協同”要素保障,推進智能化車聯、沉浸式體驗、全場景物聯、柔性化生產等場景部署。利用相關展會、博覽會、論壇等平臺宣傳推廣,形成一批可學習、可推廣的典型案例。